学习语|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民俗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宣布重要讲话强调,要增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传承党的庆幸古板和优良作风,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民俗。廉洁文化作为中华优秀古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精神资源。大力增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民俗,关于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部分相关重要论述,邀您一同学习领会。
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
对领导干部而言,党性就是最大的德。现在干部出问题,主要是出在“德”上、出在党性薄弱上。群众评价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无德有才是毒品。”许多领导干部犯过失,最后在后悔书中都说对党章和党规党纪不了解、不熟悉,出了事重新学习后幡然醒悟,惊出一身汗。如果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好了、掌握了,又自觉遵守了,防患于未然,就可以避免一些干部今天是“好干部”、明天是“阶下囚”的现象。“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在全国党校事情集会上的讲话
各级党校要把党性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党的宗旨、“四史”、革命古板、中华民族古板美德、党风廉政等教育,把党章和党规党纪学习教育作为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和推动领导干部不绝提高思想觉悟、精神境界、品德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坚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202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仪式上的讲话
要增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传承党的庆幸古板和优良作风,引发共产党员高尚理想追求,把以权谋私、贪污糜烂看成是极大的羞耻。
——2024年1月8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
领导干部的家风,关系党风政风
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但关系自己的家庭,并且关系党风政风。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续和弘扬中华优秀古板文化,继续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楷模,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高尚品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悦目法,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品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楷模。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要管好家人亲属、管好身边人身边事,树立良好家风,过好亲情关,教育家人严守党纪王法,坚决避免和阻挡“裙带糜烂”、“衙内糜烂”,从最近身的地方构筑起预防和阻挡特权的防护网。
——2022年10月23日,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
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催促领导干部从严管好亲属子女。积极宣传廉洁理念、廉洁典范,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民俗。
——2024年1月8日,习近平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讲话
守住拒腐防变防地,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
严以修身,才华严以律己。一个干部只有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总开关拧紧了,把思想觉悟、精神境界提高了,才华从不敢腐到不想腐。明署理学家薛瑄认为清廉自守有三种境界: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者,其次也;畏执法、保禄位而不敢取者,为下也。我们共产党人为的是至公、守的是大义、求的是大我,更要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始终把党和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做一个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人。
——2021年9月1日,习近平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守住拒腐防变防地,最紧要的是守住内心。昔人讲:“心不可乱,则利至而必知,害至而必察。”《元史》中纪录了理学家许衡的一个故事:某个炎炎夏日,许衡外出,看见行人纷纷到路边的一棵梨树下摘梨解渴,他却不去摘。有人问他,如今兵荒马乱的,这棵梨树已经没有主人了,你为什么不去摘梨吃呢?许衡回覆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对党员干部来说,只有正心明道、怀德自重,才华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纵�、不越轨、不逾矩。
——2022年3月1日,习近平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构筑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用理想信念强基固本,用党的立异理论武装全党,用优秀古板文化正心明德,补足精神之“钙”,铸牢思想之“魂”,筑牢思想品德防地。
——2022年6月17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