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年会

人民日报 | 雪域高原新跨越(雪域欢歌70载·西藏启航新时代)

来源:黑龙江金年会矿业控股集团
宣布时间:2021-08-10
【字体:




雪域高原新跨越(雪域欢歌70载·西藏启航新时代)

本报记者 申 琳 颜 珂 鲜 敢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0日   第 01 版)

  再起号在雪山怀抱间奔驰 ,易地扶贫搬家户的民居崭新敞亮 ,偏远乡镇卫生院有了互联网医疗……在历史和现实的场景切换中思索 ,新时代新西藏泛起出的新活力 ,令人感伤万千 。

  7月21日至23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西藏 ,祝贺西藏宁静解放70周年 ,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 ,给各族干部群众送去党中央的眷注 。总书记指出 ,西藏宁静解放70年来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 ,西藏各族干部群众艰苦斗争、顽强拼搏 ,社会制度实现历史性跨越 ,经济社会实现全面生长 ,人民生活极大改善 ,城乡面貌今非昔比 。

  往日画面 ,今朝新景 ,标注着西藏70年巨变、上千年跨越 。

  新面貌

  从“艰险万状 ,不可名态”到路畅、电稳、信息通

  车行西藏 ,感受最深的是路 。

  高峻的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 ,静静伫立在拉萨河畔 。碑文纪录了当年筚路蓝缕的艰辛:“十一万藏汉军民筑路员工 ,含辛茹苦 ,餐风卧雪 ,齐心协力征服重重天险……”

  一经 ,进藏难 ,出藏难 ,在藏出行也难 。1930年出书的《西藏始末纪要》这样形容西藏的门路:“乱石纵横 ,人马路绝 ,艰险万状 ,不可名态 。”

  唐茂良依然记得第一次西藏墨脱行 。20多年前 ,他是墨脱“背夫雄师”的一员 ,扛着货物从米林县派镇走到墨脱县城 ,足足十几天 。其时的墨脱 ,是我国最后一个欠亨公路的县 。

  如今 ,沿扎墨公路过嘎隆拉雪山 ,不过6分钟左右的隧道车程 。第二条通往墨脱的交通要道派墨公路 ,今年5月也已全线领悟 。当年“高原孤岛” ,如今环线相接 。

  交通事业大生长的 ,何止墨脱 。今天的西藏 ,路网纵横:公路通车里程达11.88万公里 ,建制村村村通公路 。6月 ,川藏铁路拉林段开通运营 。再起号动车跨江穿隧 ,在这条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上奔驰 。拉萨至林芝 ,车程缩短至3个多小时 。当年 ,第一条“天路”进藏 ,幸福的歌声传遍世界屋脊;如今 ,“坐上火车去拉萨”已不再新鲜 ,“坐上动车到拉萨”又有新体验 。

  雪山如海 ,峰岳险峻 。大山阻隔的 ,又岂止是路 。

  10年前 ,西藏电网照旧孤网运行 ,电压不稳 ,供电时断 。10年后 ,青藏电力联网、川藏电力联网、藏中电力联网、阿里联网工程4条“电力天路”点亮雪域高原 ,主电网笼罩全区7地市、74个县(区) 。

  路畅 ,电稳 ,信息通 。

  从金沙江畔到珠峰之巅 ,从羌塘草原到疆域村镇 ,现代通信飞入寻常黎民家 ,信息高速公路通达高山大川 。如今 ,西藏自治区全部建制村(居)通光纤比例、4G网络通达率均达99% ,西藏人民用上移动支付早已稀松平常 ,“直播带货”已成新时尚 。

  新生活

  从深度贫困到全面小康

  阿里地区改则县城旁 ,记者走进一个名为“圆梦新居”的小区 ,倾听斗争圆梦的故事 。

  多琼是故事的主人公之一 ,从本县偏远牧区搬来 。老屋子是土坯房 ,全家靠天养畜 ,年收入不到2000元 。几年前 ,靠着易地扶贫搬家政策 ,多琼一家住上了县城里的新楼房 ,他还找到了一份有稳定收入的事情 。

  住上好屋子 ,过上好日子 。“圆梦新居”小区的44户家庭 ,都得益于易地扶贫搬家 。每一个家庭的圆梦故事 ,都温暖人心 。

  脱贫攻坚之初 ,西藏是我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是全国贫困爆发率最高、贫困水平最深、扶贫本钱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深度贫困地区 。到2019年底 ,西藏7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 ,62.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西藏历史性地挣脱了束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 。

  波涛壮阔的巨变历程 ,汇聚着每一个普通人的斗争与改变 。从金沙江边到狮泉河畔 ,从雅江谷地到藏北高原 ,阳光下张张笑脸的背后 ,是西藏人民过上好日子的幸福 。

  昌都走访 ,两地方在 ,别有意味——

  “黑屋子、土凳子 ,里面坐着牛娃子 。”昌都会实验小学 ,西藏第一所现代学校 ,上世纪50年代开办时条件还不太好 。校舍几经迭代 ,如今电子白板教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等一应俱全 。学校新组建的无人机兴趣小组 ,今年走上了全国舞台竞技……

  昌都会人民医院 ,西藏第一所现代医院 ,当年在一座民房里挂牌 ,日门诊量不过20人次左右 。如今 ,这所三甲医院集临床医疗、保健、科研、教学、抢救为一体 ,每年手术凌驾6000台次 。

  点滴变革里 ,映射出西藏民生事业的日新月异——

  70年前 ,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 ,文盲率高达95%;如今现代教育体系完备 ,有各级种种学校3195所 ,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87% ,小学净入学率达99.93% ,初中、高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划分达106.99%、90.2%、56.14% 。

  70年前 ,西藏只有3所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官办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如今已建立起健全的医疗效劳、妇幼保健、疾病防控、藏医藏药等效劳体系 ,医疗卫生网遍布城乡 ,人均寿命大幅提高 。

  新活力

  从一穷二白到推动高质量生长

  宁静解放前 ,西藏一穷二白 。起步晚、基础薄 ,如何走出一条切合西藏实际的高质量生长之路?

  山南市乃东区昌珠镇克松社区 ,西藏民主革新第一村 。当年 ,翻身农奴的歌声从这里传遍雪域高原 。

  社区第一书记边巴次仁和记者聊增收 ,一时收不住话匣子:靠近山南市区 ,又有红色资源 ,城郊经济、劳务经济、红色旅游都是增收“金钥匙” 。“生长的路子千百条 ,群众致富是第一条 。”

  西藏城镇化率为32% ,全区人口的大头还在农牧区 。西藏大力生长高原特色农牧业 ,青稞和牦牛工业则是主力军 。推良种提单产 ,以立异促效益 。2020年 ,全区青稞良种笼罩率达90% ,每亩单产由宁静解放前的80公斤左右提高到380公斤 。

  推动高质量生长 ,西藏坚持所有生长都要付与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 ,都要付与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 ,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宁静感 。

  统计数据显示 ,西藏农牧民收入已连续18年坚持两位数增长 ,连续6年坚持全国增速第一 。2020年 ,西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抵达14598元 ,是有史料纪录的1965年的135倍 。

  雨霁云开 ,凭栏远眺 ,林海苍翠 ,河水蜿蜒 。林芝鲁朗 ,318国道旁 ,扎西平措的民宿闻名遐迩 。这位游客口中的“平措大叔”眼光独到 ,多年前就看中了318国道上的旅游人气 ,从农家餐饮到藏式住宿、生态旅行、深度体验 ,“旅游饭”越吃越有味 。

  推动高质量生长 ,西藏坚持扬长避短 ,因地制宜 ,走“特色路” 。

  西藏的特色在哪?绿水青山 ,冰天雪地 ,高原地貌奇特 ,文化遗产富集 。“十三五”时期 ,西藏接待游客近1.6亿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2100多亿元 。眼下 ,西藏正在中央支持下着力推动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建设 ,后发优势 ,前景无限 。

  水轮机轰鸣 ,发电机组飞转 。“水资源优质 ,上游来水平均 ,少有暴涨暴跌 。”厂房内 ,华电西藏能源有限公司的项目卖力人介绍 ,“另两台机组正在装置 ,计划2022年4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 。”

  这是西藏目前单机最大、总装机最大的内需电源项目 。

  江河密布 ,阳光富足 ,西藏清洁能源工业潜力巨大 ,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区总量近九成 。“绿色电力”不但点亮了西藏的万家灯火 ,如今更是走出高原 ,效劳全国 。

  生态情况软弱 ,七成区域为限制或禁止开发区 。西藏严守生态底线 ,走“绿色路” ,有所为、有所不为——绿色工业近年来大步向前 ,雪域高原正澎湃着绿色生长新动力 。

  据统计 ,“十三五”期间 ,西藏高原生物、旅游文化、绿色工业等七大工业实现增加值超1900亿元 ,绿色环保、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可连续生长的现代工业体厦魅正加速构建 。

  在拉萨搭乘网约车 ,偶遇藏族司机许东 ,“怙恃亲当年为步队做事后勤效劳 ,我在步队营房出生 ,便有了解放军战士给取的汉族名 。”聊起生活变革 ,这位藏族男人提高了嗓门:“我们的身后都有‘中国’两个字 ,有这两个字就有幸福生活!”

  熟悉的歌声从他口中唱起来:“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辉煌照我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