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庆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之际,我们相约原鸡西矿务局矸石热电厂锅炉车间工会主席邹志学,聆听这位82岁老党员讲述矸石热电厂的那些往事,配合追忆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
“那一年,鸡西市供电十分紧张,许多企业不得不白天停工,夜间生产。居民的生活也深受其扰,最为恼人的就是,孩子每天晚上都需要点着蜡烛写作业。”听邹老的讲述,似乎把我们带回到1975年。面对严峻的供电形势,鸡西矿务局领导班子经过重复论证,决定利用矿区富厚的矸石山资源,建一座自备电厂,并向国家相关部分呈送了关于开发利用煤矸石发电,实现矿区用电自给的报告。为了开发新能源,变废为宝造福社会,凭据鸡西矿务局提报的报告和实际情况,国家煤炭部、电力部、一机部批准鸡西矿务局建以煤矸石为燃料的综合利用型发电厂并纳入国家科委“六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其时,矿务局抽调平岗矿长朱山,市委抽调供电局副局长刘吉秋,发电厂副厂长徐华坤等30多人组成矸石实验电厂准备处,朱山任主任兼党委书记。”邹志学老人说。在准备处党委的领导下,一座2×2.5万MW发电机组、2×130T/H流化床欢喜锅炉,投资8300万元的工程剪彩破土动工了。为了便于指挥,准备处在滴道北山荒原地上的一个三间四十多平米的小草房扎营扎寨,奏起了创业序曲。
“热火朝天的施工号子声,紧锣密鼓的机械轰鸣声,突破了甜睡多年的滴道北山的上空。”讲到这里,邹主席神采飞扬。1976年4月,由矿务局和市建筑单位组成的三千余人的施工步队开进电厂建设工地,在六平方公里的荒山野地上摆开了战场。在厂房、住宅等生爆发活设施相继建成的1977年,鸡西发电厂援建专业干部、技术工人80多人,先后分两批进入矸石热电厂。经过设备缺陷的革新和调试,1#炉于1979年9月16日,并网发电乐成。接着2#炉也投入运行。“矸石发电的乐成,是国家重大新闻,新华通讯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海内外作了报道,人民日报也以头条新闻进行了报道。”邹主席的脸上洋溢着自豪的欢笑。
1982年,国家科委将130T/H流化床锅炉蒸发量100T/H、年累计运行5000小时、年大修一次、效率抵达70%等四项列为技术攻关指标。探索完善接纳煤矸石发电的乐成之路,实现四项技术攻关指标的庆幸使命,落在了矸石热电厂全体干部职工的肩上。邹主席回忆,厂领导及技术人员天天蹲守现场,视察设备运行情况,剖析运行参数,研究解决步伐。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发明动态点炉失败的原因,将动态点炉改为静态点炉,乐成的化解了煤矸石燃料点炉困难的问题。
接着,又组织技术力量,就炉内燃料燃烧欠好,造成尾部烟道受热面积碳灰聚集和磨损问题,开展了技术攻关。为早日完成科技攻关目标,崔光源、刘祥光等技术人员多日不回家,吃住在电厂,全身心地投入到试验、攻关和革新的探索实践中。经过半个月的研究,接纳加装播煤风、二次风等步伐,终于改善了炉内燃烧条件,避免了尾部烟道受热面积碳堵灰的问题。同时,还在空气预热器加装沉降灰斗,解决了烟道和风机的磨损问题。他们研究的加装播煤风,二次风的技术步伐取乐成后,被国家设计院和锅炉生产厂家接纳和推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五年的试验、攻关和革新,共完成技术革新项目数百个,使130T/H流化床锅炉越发成型。1984年5月10日,国家科委组织8个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生产厂家,在鸡西矿务局召开了130T/H流化床锅炉四项攻关指标鉴定会,经严格核试,抵达了蒸发量100T/H、年运行5000小时、年大修一次、热效率70%的攻关指标,顺利通过国家技术鉴定。电厂投产后,极大地缓解了东部电网供电紧张的局面,支援了工农业生产,满足了城乡人民生活的需求。同时,为利用煤矸石发电、减轻污染、改善情况,开辟了新途径,创立了名贵的经验,成为循环经济、绿色生长的排头兵。